美元(USD,United States Dollar)是美国的法定货币,同时也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交易媒介。除美国外,许多国家或地区也将美元作为“事实上的流通货币”,与本国货币并行使用。
根据国际清算银行(BIS)2022年数据显示,美元参与了全球88%以上的外汇交易,日均成交量高达6.6万亿美元,稳居世界第一。
在二战结束后,美元逐渐取代英镑成为全球储备货币核心。其长期与黄金挂钩,直到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,美国正式放弃金本位制度,从此美元成为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法定货币。
影响美元汇率的最关键因素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(Federal Reserve,简称“美联储”)的货币政策。
美联储的两大核心目标为:
保持物价稳定(控制通胀);
促进充分就业(支持经济增长)。
其主要调控手段是调整利率:
当通胀率高于2%目标、物价上涨过快时,美联储通常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,进而提升美元价值;
当通胀低迷或失业率高企时,美联储可能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活动,从而削弱美元。
简而言之,高利率支撑美元、低利率压低美元,这是外汇市场长期运作的基本逻辑。
量化宽松(Quantitative Easing,简称 QE) 是美联储在经济衰退或信贷紧缩时期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。
当仅靠降息无法刺激经济时,美联储会通过增发美元、购买国债与抵押债券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。这样做的目的,是降低长期利率、稳定金融体系,并刺激信贷和投资。
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,美联储大规模实施QE政策,用以缓解金融体系流动性枯竭问题。
然而,量化宽松意味着市场上美元供应增加,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通常会导致美元贬值。
量化紧缩(Quantitative Tightening,简称 QT) 是量化宽松的反向操作。
在经济恢复后,美联储会停止购买债券,并且让手中持有的到期债券自然到期而不再续买,从而逐步减少货币投放量。
这种做法等同于收回市场流动性、减少美元供给,通常会:
推高长期利率;
降低市场流动性;
并对美元汇率形成支撑。
因此,量化紧缩周期往往伴随美元走强。
| 影响因素 | 政策方向 | 对美元的影响 |
|---|---|---|
| 利率上调 | 收紧货币政策 | 美元走强 |
| 利率下调 | 宽松货币政策 | 美元走弱 |
| 量化宽松(QE) | 投放流动性 | 美元贬值 |
| 量化紧缩(QT) | 回收流动性 | 美元升值 |
| 全球避险情绪上升 | 资本流入美元资产 | 美元走强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