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一亚洲早盘,美国期货市场开局不利,美元与股指期货双双走低。市场受特朗普与美联储再度交锋、贸易协议不确定性等头条消息影响明显。
美元早盘大跌,欧元、瑞郎走强,日元更是一度刷新9月以来新高;
避险情绪高涨,市场开始消化周末传出的多重不确定消息;
股指期货普跌,日经、标普500与纳指100悉数下挫;
澳大利亚、香港市场因节假日休市,流动性稀薄但情绪紧张;
美国国债重启交易,收益率同步走低,反映全球宏观寒意。
此次市场动荡的背后,是一连串的**“新闻催化剂”组合拳**:
日本/欧盟关税变数持续发酵;
特朗普再度抨击鲍威尔“下台太快”,再次点燃市场情绪;
社交媒体放大回音室效应,算法交易迅速跟风炒作。
“哪里有风声,哪里就有社交媒体风暴。”
尽管舆论喧嚣,我选择将注意力投向**“交易的艺术”**——市场实质走势。
日本股市受日元升值与资金汇回拖累;
韩国股市小幅上扬,得益于经济预期改善及紧随东京模式;
中美关税问题暂无实质进展,市场风险偏好维持脆弱状态。
我们在欧元/美元突破1.1430时介入三倍多单,目标为:
短期目标:1.1500附近减仓;
长期判断:仍看跌欧元/美元,目标回撤至1.2000。
背后逻辑是:美国“硬数据”将赶上“软数据”,届时美联储被迫行动,开启降息周期。这一过程有望缓解特朗普与美联储之间的对抗。
“美联储的转向速度,将比市场预期更快。”
本周伊始,原油市场陷入寒流:
布伦特原油下跌逾1%,至67美元/桶;
WTI跌破64美元/桶,结束短暂反弹;
市场对贸易战负面影响的担忧持续升温。
这波下跌背后,是一场由宏观忧虑与地缘政治交织的双重冲击:
美国关税威胁转化为实际需求压力;
伊朗重回谈判桌,若进展顺利,其原油可能重新进入市场;
OPEC+增产速度超预期,市场供应侧不再紧张。
“‘过剩’这个词,再次悄悄回到交易员的口中。”
图表结构仍然疲弱,油价走势跌跌不休;
多头信心遭遇挑战,季节性需求无法单独支撑油价;
供应宽松、外交不确定、政策信号混乱,使得油价回升之路愈发坎坷。
关注中国LPR决议:尽管市场不期待刺激政策落地,但任何降息或宽松迹象都可能成为亚洲市场反弹的火种;
当前市场特征:新闻敏感 + 成交低迷 + 噪音放大;
黄金作为避险工具正稳步吸纳资金;
对美联储独立性的质疑,已成为资产重新定价的“新变量”。